發布日期:2020-08-31
2020年8月24日,“第三屆中國供熱學會年會(2020)”成功舉辦!
會議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協會副理事長、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江億根據協會三年來的統計數據作“我國供熱行業2020年度發展狀況報告”。他介紹了中國城鎮供熱行業概況、行業經營數據、各地重要運營指標、行業能耗水平、企業能效領跑經驗介紹等內容。他提出,在已有的熱源方式和系統結構下,節能的關鍵在二網調節。我國供熱行業面臨著環保、民生、熱源漲價、熱價不變的壓力,但這既是困難期,更是機遇期。供熱企業要從技術、系統、體制、機制等各方面全面改革。發言及課件內容分享如下:
在全國各個供熱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在協會秘書處跟相關統計工作的參與人員共同努力下,供熱統計工作從2017年開始,四十幾家參加統計工作,到現在八十六家企業,也都是很大的企業,這個時間協會組織各參與單位把具體的研究數據上報并進行分析?,F在統計的數據已經占到了中國北方城鎮總額總面積的35%,85家占中國供熱企業里頭的總數不到20%,但是主要的大的企業都已經參與,它的數據應該能夠具有一定參考性。
還有就是參與統計的企業規模,1000萬平米以下的18家,后面屬于都以這個出發來說的,它較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供熱的基本狀況。
這個直方圖說的是各個省市參與統計的單位,按供熱面積來算,占的百分比,北京、河南最高是占了40%,還有河北都占了當地總面積的40%左右。未來,協會還會做更多的工作,爭取使統計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能夠充分的為國家提供數據狀況。
后面的數據比較多的是依據填報的企業的數據來說的。跟5年前比,當時2013年集中供熱占百分之熱電聯產占到41%,這幾年增加了7%,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熱源變化狀況。
第二個變化顯著的是,熱源結構,這里反映了各地治理散煤,煤改氣工作的成果。燃煤替代的方式一個是燃氣,一個是熱電聯產。
這個圖表示的是各省市目前大致的熱源結構,各個省熱源的百分比看起來有挺大的差別。大多數情況看是以燃煤、熱電聯產和燃煤鍋爐來充當我們的主導熱源,這是跟各地的具體實際情況、不同資源環境有關系。
下面再看看咱們這行經營情況怎么樣?
如何把成本構成降下來,對我們的企業非常重要。這是各個不同的供熱企業,分寒冷地區、沿海地區,他的熱源和燃料費占總的供熱成本里的比例。
從這時候來講,我們人均供熱面積還是偏小。
下面再看收費,這張圖給出,因為主要還是按照面積收費,不同的地方都折成整個采暖季,每平米收多少錢呢?差別很大。這里分出4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和華中和和華東地區。但是全國總的看,目前的整個中國的收費情況,按年收費的標準,還有實行熱改的是按照熱量和面積兩部制熱價。
在18年到19年的采暖季,總的統計面積31億平米,收的熱費是775.6億,平均一平米是收25塊錢,跟剛才說的分布要平均下來差不太多。我們投入到供熱里邊的成本是多少呢?是992.7億元,這是其中的分布。那么光這4項我沒寫全,光這4項燃料費,水電費、維修折舊費跟職工薪酬已經831.9億元了,已經超過了熱費收入,熱費收入是775萬,所以平均虧損22%,這就是我們這行的基本狀況,平均虧損22%。
那么怎么擺脫供熱事業嚴重虧損的現象?也是該好好考慮的一個問題。
能源革命,包括政策機制改革,剛才周所長也說熱價的問題必須要改,再有點收繳率不夠,但是現在已經可能好了,跟20年前比現在的收繳率大幅上漲,但收繳率上漲的同時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報停收費率等報停的比例增加,而且好些省市報停就真是不收費或者比較少的才收百分之幾十。這塊東西就使得我們減少了熱費收入。
所以如果把報停收費這事解了,再把供暖單價平均增長20%,大概就能把虧損這事緩解,同時再進一步優化降低熱耗,平均這里應該有15%左右的空降低空間,把這兩件事都做下來,有可能使得我們整體全國普遍情況能夠轉虧為贏。
下面再來看看咱們燃煤鍋爐房的項目的運行,熱源的效率,咱們的熱源主導仍然是兩類,一個是燃煤的熱電聯產的,一個是燃煤鍋爐房。
所以對于燃氣鍋爐來說,做煙氣的余熱回收改造,這可能是燃氣鍋爐提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節能減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下面還有一個指標就是可再生能源跟工業余熱利用狀況,做的最好的是唐山熱力公司。
再說到一次網的回水溫度,這件事很重要,因為它也反映出來了暖氣片里面是高溫低溫供熱還是低溫供熱,同時回水溫度越低,管網損耗源小,并且回到熱源處就更好的可以甭管是熱電聯產可以吃余熱,即使是燃氣鍋爐也可以拿第一回水溫度去做好的煙氣余熱回收。
從這個圖上可以特別清楚的看到,在40度以下,越往南回水溫度越高,越往東回水溫度越低,是越往西,恢復的有點高,這是我們中國供熱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來供熱水平跟管理水平的狀況,我們國家現在分布,因為北方尤其是東北有很長的歷史的集中供熱的傳統,豐富的工作經驗,南方上午的時間還短,還得繼續進步來向東北學習。
我們也根據5000萬平米以下的跟5000萬平米以上的比一下。前5名大規?;鞜岬?000萬平米以上的,這個是沈陽匯天熱電平均回收溫度在41度。然后接著是太原熱力,也是在四十一點幾公里,然后對于5000萬平米以下的第一名是吉林熱力,跟著的是遼寧的營口熱電回收也在45以下,這都是做的非常好的。
漏水的時候跑的是熱水,如果是水溫低,這個是屬于導致的熱損失也小了,那么怎么能把水溫降下來呢?除了用吸收式換熱器之外,很重要一條是末端的散熱器或者地暖裝的量足,換熱能力強,這可能是實現低溫供熱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為什么東北回水溫度特低,因為它的暖氣片裝的足容量大。
這里給出來二網補水的最好的企業,也是分5000萬平米以上的和5000萬平米以下的,5000萬平米以上的最低的濟南熱電,5000萬平米以下的最好的是洛陽熱力。通過各種措施,盡可能別減少維修時候的排水,這樣就有效的減少了污水量。這個在節水上,在經濟效益上其實都挺大的影響。
除了補水外,這就是熱力站的耗電量,單位建筑面積的耗電量,這里邊也是分出嚴寒地區,還有寒冷地區兩類。
所以怎么能夠減少電耗,減少熱力站循環水,這也是擺在我們這行業的面前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剛才這是按單位建筑面積算的,按照每一GJ工作量,也可以得到一個耗電量,跟剛才那個規律是一樣的,但是最大是平均值的三倍。
這是給出5000萬平米以上的,這5個企業和1000平米以下的企業,大企業最好的是成本利率能夠使得一個月每平米建筑面積、耗電量、熱力站還有燃料,不超過0.15度,在0.14左右,5000萬平米下的是牡丹江熱力做到了一平米0.05度電。
好根據被參加統計的單位的各種指標運行指標,我們做一個綜合指標計算,看這4個指標,1個是單位建筑面積的熱耗,1個是熱力站,每個月的補水量,還有一次平均回水溫度,還有熱力站的單位面積的耗電量,然后給加權,因為耗熱量是最主要的,我們取40%,補水量也是很重要的,取25%,回水溫度取20%,耗電量取15%,加權之后就不分大面積小面積了,得到一個排序。
最后,我還想利用一點時間談一些咱們業內值得關注的4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大規模的報停。說明什么問題?
中部地區很高的報停率說明不同氣候區對供熱服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一直在討論南方地區說長江流域長江兩邊這個屬于非嚴寒的地區要不要集中供熱?剛才給的華中、華東地區,比我說的長江流域還稍微偏北一點,沿岸的很冷的時候還長一點。但是好像老百姓就不一定選擇集中供熱,報停率反映的是空置率現象,所以它倆對應的不是一件事兒,這件事兒有必要深入研究深思,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方案的該怎么做可能是有所借鑒。
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兩件事,一個是對于北方地區要提高報停戶的收費標準,不能不收,而且收部分收20%也偏低。
第二件事關于清潔供熱推動熱源改造,這是中國要做的大事。那么在建筑面積不斷增長下,怎么去實現清潔供熱,到底該用什么?熱電聯產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第二條是我們很大一塊還是水電,安排一定的能量的火電廠,哪怕專門為冬天發電解決那段的電力不足的問題,那么既然有火電廠它能發電,它就必然有余熱。這里面包括生物質的火電、燃氣、燃煤、還有核電,這些算下來,已經可以滿足我們北方地區的供熱機組負荷了,再拿燃氣爐調控,這事兒就差不多了。
從總的能源大平衡,電力發展來看,北方發展熱電聯產和工業余熱為主要的城市集中供熱熱源,這應該是低碳能源結構的最終選擇。
現在熱電聯產目前的狀況是什么樣?普遍的狀況就是熱電聯產機組的產熱的潛力遠沒有充分挖掘出來。
整個的供熱系統供熱領域,中國目前是處在一種二元狀態,什么二元狀況呢?一方面供熱企業要保民生,這是承擔我們的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作為企業,我得考核你,不能賠這是企業責任,而這兩方面統一要由一個企業來承擔,這里邊好幾個矛盾,相互之間就并不是統一。
通過競爭來確定定價,這是需要好好考慮的?,F在各個環節的定價機制,包括熱源定價不能賣的定價,都完全背離了市場。正是因為這個結果就導致相當大比例的企業依靠的是補貼生存,這樣一個二元轉化這么持久下去,會真是跟整個的改革大方向也不一致,會出現好些問題。因此必須分離供熱企業的二元次狀況,民生保民生的部分,改革是價格得由市場競爭決定,然后解決民生問題的補貼應該直接到消費者,然后得統一資產的所有權、維護權、運行權,充分估計資產的盈利性,不是負擔,而是它是產權,它是可以盈利的,把這個概念就轉回來了。然后打破壟斷,即建立多種熱源競爭的工作機制發展線,這才能發展先進,淘汰落后,所以整個供熱體制改革將成為我們國家能源革命的重要內容。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熱計量收費只是供熱體制全面改革里邊的一小塊,他只有在這大環境下才能一并解決。
最后,二網的合理運行是實現供熱節能的重要環節。
總的來說,我們國家供熱行業面臨的是技術大發展,規模大增長,政策也會大變化這么一個背景,同時普遍面臨著壓力,環保壓力、民生壓力、熱源漲價、供熱變,供熱價不變的壓力,怎么能生存下來?那么現在困難最大壓力最大的時候,也恰恰就是該出現革命性變化的時候。所以系統技術體制機制都將出現全面的變化。而現在是困難期,反過來也正是機遇時期,所以抓好這個機遇,積極改革,我們大有希望可以破解這些難題。
國內已經有一批積極的供熱企業迎難而上,創新發展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企業。